中醫低血鈉症的治療探討(二) 人氣: 11652
2018-03-04

中醫低血鈉症的治療探討(二)
鄭淑鎂醫師
 
參、中醫學低血鈉症的治療
一、診斷
臨床表現:
輕度低血鈉:表現為噁心、嘔吐、厭食。血鈉常落在<135〜125mmol/L之間。
中度低血鈉:表現為嗜睡、意識不清、躁動、抽筋、頭痛、易受刺激、坐立不安、全身無力。血鈉常落在<125〜120mmol/L之間。
嚴重低血鈉:表現為癲癇、木僵、昏迷、呼吸停止、急性腦水腫。血鈉常<120mmol/L。
 
實驗室檢查
生命徵象:血壓、體溫、脈博、呼吸頻率。
血檢:Hb、Albumin、Na、K、Cl、Calcium、Ammonia、ac glucose、
尿檢:尿液常規、Na。
確立病因:病史 (藥物、體液流失、補充水分、臟器衰竭、SIADH)。
理學檢查:是否有水腫?(表示水分攝入過多或SIADH)
是否有頸靜脈鼓脹?(表示心肺血流異常) 
皮膚及唇舌黏膜?(皮膚乾燥泛紅無彈性,唇舌黏膜乾紅,皆表示體液耗竭)
區分:體液過多、正常體液、體液耗竭。
 
二、治療
西醫治療:
一、急性低血鈉症 (<120mEq/L),停誘發藥物。
低血容性:0.9%NaCl,補充液體、電解質,口服3%-5%食鹽水,須控制在>125mEq/L。
高血容積性、正常血容積:液體限制、3%NaCl,furosemide。
二、慢性低血鈉症:去除病因為主,停誘發藥物,治療SIADH的潛在病因。
 
中醫治療
屬“神昏”、“痙病”、“癇狂”、“昏蒙”、“暴不知人”、“頭痛”、“眩暈”、“抽搐”、“癃閉”、“關格”、“驚厥”等範疇。
 
甲、以臨床表現論治
(一)低血容性低鈉血症(失鈉多於失水,鈉離子總量過低):
中醫治療原則:以補氣養陰法或滋陰氣血雙補法,並補充鈉離子。
  1. 體液流失:須補氣養陰,如黃耆、人參、知母、天冬、黃芩;或大補陰陽氣血,如黃耆、人參、何首烏、當歸、黃芩、知母、天麥 冬,加少量乾薑、附子、玉桂子。
  2.  Addison病:腎上腺衰竭,須大補腎陽。右歸飲加黃耆、人參、乾薑、黃芩。
  3. 腎小管功能失全:須補氣、補腎、養陰。如右歸飲加黃耆、人參、銀花、黃柏。
  4. 酮尿症:須養陰清熱、補氣補血。白虎人參湯,或聖愈湯加石膏、知母。
  5. 嘔吐、腹瀉:如外感引起,用葛根湯加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砂仁;如甲狀腺亢進引起,可用建瓴湯加蒼朮治療。
  6. 燒燙傷:須大補氣血合併清熱養陰利濕,如聖愈湯加黃芩、石膏、天冬、茯苓、澤瀉。
  7. 老年人低血鈉:宜大補氣血,或脾腎雙補,並加鹽及加強營養。
 
(二) 正常血容性、或高血容性低血鈉(總水量增加,總鈉量正常甚或升高):
若無慢性內臟病:以補氣利濕為主。若有慢性內臟疾病:須補氣養血,溫陽化瘀。
  1. 水中毒:心因性水中毒,須疏肝理氣合併重鎮安神利濕治療;大量流汗後補充過量水分,以五苓散加黃耆或人參;腎衰竭患者飲用大量水分,以五苓散加黃耆、人參、銀花、蒲公英治療.。
  2. 肝硬化:在辨證的處方上,酌加補氣、補陽、活血及利濕藥。
  3. 鬱血性心衰竭:補陽還五湯合五苓散,加乾薑、附子、黃芩。
  4. 腎病症候群:辨證+補氣、補陽、清熱毒。
  5.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適當症候群, SIADH:病因可能是惡性腫瘤、腦炎、肺炎、肺結核、腎上腺機能低下症、甲狀腺低下、顱內手術、頭部創傷、疼痛、手術…等。SIADH多有慢性發炎、體液分泌異常、淋巴液增生、或回流阻塞;嚴重者多合併腦水腫、肋膜積水、心包積液、腹水、全身性水腫等症。處方須以治療原疾病為主,區分是瘀熱痰濁、或濕熱水蓄、或氣虛陽虛水濕停滯。
 
乙、以藥物誘發、個別特性論治
1. 利尿劑
易導致:血容積不足、脫水、低血鈉、低或高血鉀。
臨床表現:疲倦、嗜睡、口乾、皮膚彈性差、血壓低、腹痛、心律不整、噁心、腹瀉。
中醫歸屬於氣陰兩虛,津液耗竭。
治療:以補氣養陰法治療。
選方:知柏地黃湯,合併補陽還五湯。
 
 2. 非類固醇消炎藥 (NSAIDS)
易導致:急性腎衰竭、電解質異常、體液滯留、水腫。
臨床表現:濕熱水蓄。
治療:宜補氣通陽、利濕清熱。
選方:五苓散加黃耆、當歸、蒲公英、麻黃。
 
3. 抗利尿激素藥物
常發生在嬰幼兒、心血管病人,或因劑量過多。
臨床表現:氣虛、陽虛,合併水濕停滯。
治療:宜補氣、通陽、利濕。
選方:春澤湯。
效果不佳:陽虛證候,大補陽加利濕藥。
 
4. 三環抗憂鬱劑(SSRI)
因含抗膽鹼、抗利尿激素…..。
臨床表現:氣虛、濕熱與肝陽上亢證並存。
治療:初期寧心養陰、補氣利濕,如溫膽湯加黃耆、龍骨、牡蠣、黃柏、黃連、茯苓、車前子;後期補氣補血,改善腦細胞損傷,如聖愈湯加方。
 
5.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SSRI)
易誘發SIADH,尤其是老年人、月經期間、妊娠期、肝硬化病患、腎衰病患。
臨床表現:氣虛、陽虛,合併水濕停滯。
治療:宜補氣、通陽、利濕。
選方:春澤湯。
 
6. 抗焦慮藥物
易導致:水腫,尿液滯留,中樞神經及血壓受抑制。
治療:宜補氣利濕、疏肝解鬱。
選方:加味逍遙散加黃耆、龍眼乾、車前子。
 
7. 抗精神病劑
易導致水腫、尿液滯留,並損害內臟、神經,產生椎體外束症。
臨床表現:濕熱夾雜肝陽上亢,或膽鬱痰擾證。
治療:宜清熱利濕、平肝潛陽。
選方:黃連溫膽湯加龍骨、牡蠣、代赭石、龍眼乾。
 
8. 抗癲癇藥物
易導致:水腫,呼吸抑制,全身神經受抑制。
臨床表現:水蓄合併氣虛、陽虛。
治療:宜利濕,加補氣、補陽。
選方:五苓散加補陽還五湯。
 
9. 麻醉劑
易導致:心臟、腦部、腎臟的缺血缺氧,尿滯留,腎損傷,顱內壓上升。
治療:宜補氣、補陽、利濕、通利二便。
選方:補陽還五湯加乾薑、附子、黃芩、茯苓、澤瀉。
 
10. 膽鹼酯酶抑制劑
易導致:副交感神經興奮、腦神經病變、腎血流不足、水與鈉流失。
治療:宜補氣養陰、平肝降逆。
選方:生脈散加龍骨、牡蠣、柏子仁、龍眼乾。
 
11. 抗生素類藥物
易導致:小便困難、蛋白尿、急慢性腎衰竭、低血鈉。
治療:宜補氣養陰,清熱利濕。
選方: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銀花、茯苓。
 
12. 抗腫瘤藥物
易導致:嘔吐、溏瀉、營養不良、水腫、電解質混亂、腎衰竭。
臨床表現:脾腎陽虛合併濕熱水蓄。
治療:宜溫補脾腎,合併清熱利濕化瘀。
選方:五苓散加黃耆、人參、銀花、丁豎朽、丹參。
 
13.強心配醣體
易導致:慢性腎損傷、電解質異常,嘔吐、瀉痢、心悸、利尿。
治療:須預防腦及器官灌流不足。宜補氣、補陽、健脾、養陰。
選方:生脈散加黃耆、乾薑、附子、肉桂、黃芩。
 
14.抗心律不整劑
易導致:抑制心搏,具肝、腎毒性,神經肌肉受抑制。
治療:宜補氣、溫陽、利濕、清熱。
選方:補陽還五湯合五苓散,加乾薑、附子、銀花。
 
 15.抗高血壓的藥物
易導致:利尿或少尿,吐瀉,心衰,氮質血症。
治療需區分:
水分耗竭:宜補氣、活血、養陰。處方可選用補陽還五湯加麥冬、銀花。
水分滯留:宜補氣、活血、利濕。處方可選用補陽還五湯加四苓。
 
 16.冠狀血管擴張劑
易導致:血管擴張、低血壓、高顱內壓,心衰,腎衰。
治療:宜補陽利濕,活血化瘀。
選方:聖愈湯加茯苓、澤瀉、乾薑、附子、肉桂、黃柏。
 
17.止血劑
易導致:發燒、嗜睡、嘔吐、腹瀉、低血壓、腎衰竭。
治療:宜健脾補氣、利濕清熱。
選方: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澤瀉、銀花、黃芩。
 
18.血液透析液
臨床表現:眩暈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躁動、腦水腫。
治療:氣脫、陽脫、陰脫。
選方:人參四逆湯加味;或聖愈湯加人參、乾薑、附子、黃芩。
 
19.糖尿病藥物
易導致:藥物性低血鈉症,低血糖症,嘔吐、腹瀉、腎損傷。
治療:
腎損傷:宜氣血雙補、清熱利濕。選方如聖愈湯加茯苓、澤瀉、蒲公英、桑白皮、附子、肉桂;
低血糖:以甘麥大棗湯加龍眼乾、人參、黃耆、銀花治療;
嘔吐、腹瀉:宜補氣、健脾、養陰。方如香砂六君子湯加麥門冬。
 
20. 管灌飲食及全靜脈餵食
易導致:營養不良性低血鈉症。
治療:宜補氣健脾。
選方:香砂六君子湯、或補中益氣湯。
 
21. 抗組織胺藥物
易導致:腦神經病變、水鈉流失,腎血流不足。
治療:須觀察水分、神經及心臟等功能。
臨床表現:可能有陰虛陽亢、陽虛水蓄、濕熱型、氣陰兩虛等不同證型。
治療:依不同證型分別予以補腎養陰、或補陽利濕、或清利濕熱、或氣陰兩補等法。
 
22. 抗甲狀腺素及放射碘(131)   
投予過量,致腦水腫及低血鈉症。
治療:宜補氣養血化瘀、清熱利濕,同時抑制甲狀腺腫瘤。
選方:乳沒四物湯加黃耆、川七、茯苓、澤瀉、黃芩、黃連。
 
肆、病情進展
若低血鈉症無及時糾正,病情惡化,會進展至以下不可逆的危症,甚至死亡。
一. 中央性橋腦髓鞘溶解症(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)
二.  急性腦水腫 (Acute Brain edema)
三.  高顱內壓(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)
四.  腦疝(Brain herniation)
五.  腦死 (Brain Death)
 
結論
一、中西醫皆須以治療原發疾病,及SIADH的潛在病因為主,並停用誘發藥物。
二、慢性低血鈉症,可單獨中醫或西醫治療。
三、急性或嚴重低血鈉症,宜中西結合治療。
四、中醫藥以辨證論治、辨病,及辨別藥物誘發機轉等諸法,可提供經西醫治療反應仍不佳者之低血鈉症。

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  http://www.tcwmna.org.tw/

《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