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藥物引起巴金森氏症之中醫治療體會(下) 人氣: 4444
2018-03-04

精神藥物引起巴金森氏症之中醫治療體會(下)
鄭淑鎂醫師
 

五、病案介紹
病案一
陳小姐,34歲,苗栗縣人,自述二年前因宗教過度投入,而發思覺失調症,經精神科治療半年後,病情改善,但至今二年,雖長期服用最大劑量之安眠、鎮靜藥,仍不能鎮靜,完全無法稍稍入眠,且行動遲緩如老婦,及有許多不舒服症狀,令其非常痛苦,近日自覺幻聽、幻覺復明顯,如原來思覺失調症將發之兆,心中相當恐懼,而來院求診。
【一診】
主訴:頭痛,頭暈目眩,胸悶,呼吸困難,口乾舌燥,胃脹痛,食不下,自臍周有一股力量往胸口上衝,上衝發作後覺虛倦欲死,易驚,體溫高,心跳過快,日夜皆不能入眠,意識混亂,不能鎮靜,煩躁,頻尿,便秘,不能些許靜坐,雙手顫抖,動作遲緩僵硬,說話緩慢,有幻聽、幻覺等。
體徵:行動緩慢,步態慌張,項背前傾,靜止時雙手震顫,右手較明顯,表情呆滯,語音低微平直,目直,黑睛上視,白睛紅絲佈滿,面赤浮腫,水氣,體胖,焦躁,舌質紅絳,舌苔黃膩,脈弦數急。
診斷:是典型藥源性巴金森氏症。屬中醫膽鬱痰擾證合併肝陽上亢證。
處方:略  (十帖,一日一劑),囑咐暫不可自停西藥。 
【二診】
主訴:諸症皆有些許改善,已能入睡4小時,但多夢,較能靜坐,精神較佳。
體徵:行動及表情較善,語音較輕快,面浮及水氣減輕,舌質仍紅,舌苔減少,脈弦帶數。 
處方:略(十四帖,一日一劑) 
【三診】
主訴:合併服用安眠藥已能睡六小時,諸症更減,心神已不浮躁,心情及精神改善。
體徵:原肥胖體型較苗條,動作改善,已無慌張步態,面帶微笑,表情改善,目睛較之前靈活,舌質偏紅,脈仍弦稍帶數。
處方:同二診方(十四帖,一日一劑)
【四診】
主訴:已減去2/3西藥,能睡六小時,諸症皆改善多,已恢復上班。
體徵:較三診時更佳,但午後稍覺暈倦。
處方:略(十四帖,一日一劑)
【五診】
主訴:僅睡前須服半顆助眠劑,餘一切如常人。
體徵:體態輕盈,笑臉迎人,面色紅潤,舌質淡紅,脈弦帶緩。
處方:同四診方(十四帖,三日一劑鞏固療效)

病案二
    王女士,65歲,基隆人,半年前因婆媳不和,煩惱焦慮,不能入眠,服精神科藥,之後漸漸行動遲緩僵硬,面無表情,手及嘴唇震顫,緊張時症狀更明顯,頭暈,頭痛,心搏過快,仍難眠,故加掛心臟科及神經內科治療,經診斷為高血壓、心率不整、巴金森氏症。因每日三次服藥,每次三科共須服20粒以上,治療一個多月仍無進展,遂來院尋求中醫治療。
【一診】
主訴:神情動作遲緩呆板,頭暈目眩,心跳快,視昏多淚,入眠難,多夢,或中夜醒即難再眠,手足心熱,面潮熱,易無由驚慌害怕,胸煩悶,呼吸困難,食慾差,胃脹,口乾苦夜間更甚,腰腿痠無力,耳鳴,倦怠。
體徵:典型巴金森氏症體態,唇周及舌顫動,消瘦,舌質瘦薄紅絳,脈弦細數。
診斷:病人可能腦部黑質紋狀細胞已有不足,經精神藥物誘發巴金森氏症,之後極可能產生原發性巴金森氏症。中醫屬膽鬱痰擾證合併肝腎陰虛證。
處方:略(七帖,一日一劑)
【二診】
症狀如前,無改善,囑咐只續服降壓藥及助眠劑,其餘西藥皆停服。
處方:同一診(七帖,一日一劑)
【三診】~【十診】,共八周,仍依原方每日一劑,唯熟地易生地,黨參漸加至一兩。症狀皆改善,已停所有西藥,血壓平穩,但表情動作仍略顯僵硬,唇周及舌仍輕微顫動,囑咐病人須續調養,否則日後產生巴金森氏症機會頗大,因病人大姐之子車禍命危,急於赴台中協助,故開立左歸丸三個月持續調服。一年後此病人因坐骨神經痛回診,一切尚正常。

六、結論
(一)中醫之陰平陽秘觀念,與西醫之抑制或促發不同,其運用辨證論治,著重於調整病人的機體失衡,故以中醫的清熱化痰,疏肝解鬱,重鎮安神治療DIP,除了可解除因精神藥物對神經傳導的抑制,而產生醫源性巴金森氏症外,亦能改善神經傳導的代謝過亢,且治療精神藥物可能產生的各種副作用。
(二)待症狀改善後,視病人體質,調養肝、脾、腎、氣血、腦髓,可預防原發性巴金森氏症。

參考文獻
(1) 陳獻宗編‧當代神經學‧橘井文化出版‧2003:P424-440。
(2) 曾文星,徐靜‧現代精神醫學‧水牛出版社‧2000:P245-448。
(3) 陳長安編.常用藥物治療手冊.全國藥品年鑒雜誌社‧2007:367-435。
(4) 張進陸‧發燒‧合記圖書出版社‧2002:371-379。
(5) 黃新發‧中醫診斷學摘要第七版‧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印製‧P178-212。
(6) 矢數道明,郭世榮‧臨床漢方處方詳解‧大眾出版社‧P221-222。

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  http://www.tcwmna.org.tw/

《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