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固醇藥物的正副作用之中醫藥輔助心得淺析(中) 人氣: 17979
2018-03-06

類固醇藥物的正副作用及其副作用之
中醫藥輔助心得淺析(中)
鄭淑鎂醫師
 
壹、腎上腺皮質
一、腎上腺皮質生理
腎上腺大致分為二層,外層為皮質,佔90%,中心為髓質。腎上腺皮質又可分為三層,最外層分泌醛固酮 ( Aldosterone ),中層及內層分泌皮質醇( Cortisol )及性激素 ( 包括睪酮和雌二醇 )。(1)
在基礎狀況下,腎上腺每日分泌15-30mg皮質類固醇,清晨4-8點鐘時分泌最多。精神受到極大壓力時,分泌量可增加十倍。(2)

二、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:
(一) 應激 ( Stress )
機體在遭遇各種有害刺激時,可引起腎上腺皮質機能變化。如劇烈疼痛、創傷、燒傷、出血、中毒、休克、嚴寒、高溫、手術、麻醉、感染、恐懼、低血糖等壓力,均可引起腦垂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,繼使腎上腺皮質激素 (尤其糖皮質激素 )大量分泌,此應激反應對人體生存保護起重要作用。
若腎上腺皮質儲備功能不足,則抵抗力低下,並易在上述壓力應激狀態下發生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,極易死亡。

(二) 調節三大營養物質代謝
1、醣類
促進糖原新生,增加肝糖儲備,抑制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,並刺激胰臟分泌升糖激素,使血糖升高。因此糖皮質激素是胰島素的對抗激素。
2、蛋白質
促進蛋白質分解以製造葡萄糖。
3、脂肪
動員脂肪,使血中脂肪酸增加。皮質醇增多症患者,由於脂肪分解加速,使四肢脂肪減少,另一方面由於血糖增高,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多,胸腹部及面部脂肪對胰島素較敏感,合成較多,引起月亮臉及中心性肥胖的體型,及所謂脂肪重分配。

(三) 免疫方面
使溶解體(lysosomes)穩定而抑制發炎反應,抑制免疫反應,抗毒素,抗過敏,抗休克,抑制周邊血中嗜酸性白血球,增加嗜中性白血球。

(四) 淋巴系統
減緩胸腺、脾臟和淋巴結節中的淋巴組織增生,即減少循環淋巴球與嗜伊紅性白血球的數目,並使淋巴組織減少,抑制纖維母細胞,減少膠原質合成。

(五) 促進造血
刺激紅血球、血紅素、血小板產生。

(六) 骨骼、肌肉方面
減少鈣從腸道吸收,促進鈣自腎臟排泄;抑制骨生長,基質生成及鈣化;在生理量時,維持肌肉力量,過量時則引起肌肉萎縮。

(七) 消化系統
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、胰液的分泌,促進食慾;抑制胃黏液分泌,使胃黏膜保護力降低。

(八) 神經系統
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。

(九) 水分與電解質
調節水與電解質代謝,利尿,排鉀並促進水及鈉離子的重吸收。

 (十) 心血管方面
加強各種升壓藥對血管平滑肌的作用,加強心肌收縮力。(2) (3)

貳、人工類固醇
一、人工類固醇製劑主要應用治療範圍
各種結締組織病膠原質病(Collagen disease):如全身性紅斑狼瘡、硬皮症、多發性肌炎。
各種嚴重感染引起的中毒症狀。
各種過敏性疾病:如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枯草熱,藥物反應,過敏性休克。
皮膚病。腦水腫。敗血性休克。結核病合併腦膜炎或漿膜腔積水。急性風濕熱。
血液病:如急慢性白血病、再生不良性貧血。
何杰金氏病。其他淋巴腫。血鈣過高症。
腎病症候群。痛風。潰瘍性結腸炎。
多發性硬化症。慢性活動性肝炎。器官移植後之免疫抑制劑。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。
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:如淋巴癌、淋巴細胞性白血病。(4) (5)

二、類固醇副作用及其病理機轉
(一)消化性潰瘍、出血、穿孔:
糖皮質類固醇能抑制胃黏液分泌,使胃黏膜保護力降低,干擾組織修補。並增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,故易造成胃腸之潰瘍、出血、穿孔。

(二)低血鉀:
促進腎臟留鈉排鉀,並促進水及鈉離子的重吸收,易導致低血鉀。

(三)感染:
1、抑制白血球之T淋巴球對發炎之反應,增加感染機會,降低免疫功能。
2、促使已治癒或靜狀的結核菌復活。
3、易感染黴菌,對細菌及病毒感染的機會及嚴重性增加。
4、類固醇治療會遮蔽感染的症狀,往往病情嚴重時才能察覺。

(四)抑制生長:
長期治療可抑制兒童生長。

(五)腦及神經病變:
1、長期服用類固醇,初期興奮,停藥後會產生腦神經功能萎縮、退化。
2、類固醇會引起腦細胞水腫,導致顱內壓增高。
3、周邊神經損傷,無力、麻庳。
4、神經精神症狀,如興奮,失眠,行為與人格改變,神經緊張,易激動,甚至產生精神疾病。

(六)抑制腦下垂腺ACTH分泌:
若糖皮質類固醇用量超出生理補充量(即每日超過20mg Hydrocortisone或相當量的其他製劑)一周以上,腦下垂腺功能即受抑制。

(七)氮平衡成負數:
加速肝外蛋白質的分解,致蛋白質代謝速度過快,引起水分瀦流或氮瀦流,甚至引發氮質血症。

(八)皮膚萎縮:
1、皮膚變薄發亮,傷口癒合不良。
2、皮下膠原質纖維斷裂,使皮膚出現裂痕。

(九)肌肉萎縮、無力:
肌肉無力,主要發生於上肢近端,停藥後須數月後方能恢復。

(十)糖尿病:
促進糖原新生,增加肝糖儲備,抑制組織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。並刺激胰臟分泌升糖激素,使原有的糖尿病加重,潛伏糖尿病明顯。

(十一)體重增加、浮腫:
1、臉部、頸部、軀幹脂肪堆積,而周邊脂肪減少,即中心性肥胖。
2、水與鈉滯流,致全身性浮腫。

(十二)心臟衰竭:
心臟負擔增加,易導致鬱血性心衰竭。

(十三)高血壓:
醛固酮製劑增加交感神經興奮,刺激腎素 (Renin)分泌增加,致血壓升高。

(十四)血脂過高、動脈粥樣硬化。

(十五)骨質疏鬆、病理性骨折:
1、抑制骨生長,基質生成及鈣化。
2、減少鈣從腸道吸收,促進鈣自腎臟排泄。

(十六)肝腫大:
加速肝外蛋白質分解,促進肝臟氨基酸之攝取,在肝臟形成白蛋白或糖分。

(十七)醫源性皮質醇增多症 (庫欣氏症):
皮質醇在血漿中以結合皮質醇 (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 CBG )與游離皮質醇 ( 約1〜3% )二種形態保持動態平衡,妊娠或服用雌激素時,CBG增高,肝硬化、腎病綜合徵時,CBG減少,但游離皮質醇皆無影響。但使用人工糖皮質醇製劑治療時,血中皮質醇大大升高,遠超過CBG結合能力,游離皮質醇亦升高,故可解釋即使給與少劑量之類固醇藥物,仍有明顯的庫欣氏症狀。

注:醫源性庫欣氏症候群( Cushing's syndrome ):臉部變圓、變紅,毛髮變粗、頸部後下方脂肪變厚(即水牛肩),皮膚變薄,皮下小血管很清楚,碰觸易出血瘀血,皮下脂肪變多,易出現紅色條紋,特別在上臂內側、大腿內側及肚皮,但四肢末端肌肉痿縮,即中心性肥胖,疲倦,高血壓,高血糖,面潮紅,月經異常,陽萎,多毛,青春痘,水腫,多尿,低血鉀,骨質疏鬆,抵抗力減弱,特別易受黴菌感染,甚至因細菌病毒感染而出現敗血症、休克死亡。

(十八)腎上腺皮質萎縮、類固醇危象 (艾迪森氏症):
因糖皮質激素對下丘腦—垂體之負反饋作用 (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),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製劑之病人,其血中糖皮質激素濃度增加,使ACTH 分泌減少,從而抑制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,導致腎上腺皮質萎縮衰竭,停藥後,會出現腎上腺衰竭機能不足現象,即艾迪森氏症。

注:醫源性艾迪森氏症( Addison's disease ):衰弱,體重減輕,眉毛稀疏、面色臘黃、陰毛及腋毛脫落、月經異常、胃口不佳,易腹痛,惡心,嘔吐,下痢,便秘,人格變化,精神錯亂,關節痛,肌肉痛,聽味嗅覺等遲鈍,低血壓,低血糖,性慾減退,陽萎,皮膚變黑。此病人除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低下外,甲狀腺激素及性腺激素亦常同時低下。平時的分泌不足,若遇壓力,如手術或生病,身體須要較多之皮質類固醇,即明顯不足而產生發燒、低血鈉、低血糖、惡心、嘔吐、意識不清,嚴重時造成休克、甚至死亡。

(十九)其他:
月經不調,多毛症,青春痘,面部潮紅,陽萎,白內障,多尿,易瘀血。(3) (6)(7) 

三、類固醇產生之腦神經病變
(一)服用過量時會產生之腦神經病變:
1、憂鬱型:
憂鬱低潮,失眠,注意力不集中,疲勞倦怠,由於病人會併發電解質異常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,因此可能有意識混亂、幻聽、幻視、幻覺、妄想等。
2、焦躁型:
欣快、躁動、不安、喜言、失眠、衝動、甚至誇大妄想。

(二)長期服用類固醇致腎上腺萎縮之腦神經病變:
疲倦,呆滯,昏睡、憂鬱、惡夢、胃納差。(7) 

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 http://www.tcwmna.org.tw/

《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》